12月23日至29日,第一批“阳康”已沐浴在三亚的阳光中。但同时在不少医院,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:医生被层层叠叠包围,护士往来穿梭,患者排起了长队。医护们的战斗,似乎在这2022年年尾,骤然打响。
“新十条”发布半个月后,《》记者采访了北京、厦门、南昌的三位医生,讲述他们年末的真实工作经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尽最大努力支持急诊和发热门诊
12月23日、29日
北京某三级综合医院心外科孙医生
我是在心外科,我们这段时间也是在支援急诊和发热门诊。
放开之后,医院病人就开始增加,特别是在放开后的一周,大概12月12日开始,病人特别多,同事压力也非常大。有个朋友在急诊,顶着39度高烧,连轴转了3天,直到烧到40度,实在不行了才回家,在床上躺了3天,能感觉到他非常难受。另外,我在发热门诊的朋友也病倒了。
从放开到现在,这段时间大家都没有休息,科主任好像每天都在开会,每天都有新文件,工作群每天都有新通知,半夜也经常弹出信息,我们也是随时待命状态。
医院抽调各个科室医护人员支援,每个专科大夫都在抗疫一线,不是急诊就是发热门诊。
急诊医生早八晚八连轴转,很多医生有了“阳”的症状还在照常上班,但人手还是不够,病人实在太多了,很多没有必要到医院的人,增加了医院的压力。如果社区能加强宣传教育,让大家知道有的情况居家就可以,医院的压力能减轻很多。
我是12月13日开始发烧,回到家中休息,好转后在16日继续回到心外科值班。本来科室还有七八个术前病人,一时半会也出不了院,所以科室还留有人正常工作。但由于医护人员短缺,很多工作无法开展,一方面看病情是否允许,另一方面看病人意愿,心外科很多病人陆续主动出院回家,加上北京最近感染的人实在太多了,血库血不够,心外科手术也暂停了。
医院现在不是处于一个正常运作的状态,但我们仍然不知道高峰在哪里,是已经过了还是没有来?也不知道各个科室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工作。
12月26日,我到发热门诊值班,因为时间比较特殊,是晚上八点到凌晨两点,所以接待的病人不是很多,总共40多个。跟同事交接班的时候聊到,最近几天差不多都是这样。
因为不了解整体情况,无法判断病人人数是否有回落,但感觉上,大家还是比较忙,各个科室还在加大支援力度,急诊的同事又发烧了但还在上班,压力都比较大。不过相比之前,同事们从心理上逐渐适应了这个工作节奏。
第二天我就回自己科室上班了,前面因为客观原因暂停的手术现在在逐渐恢复,医院从各个渠道协调血库,解决了一些问题。但手术节奏下来了:一方面,对病人来说,大多刚经历过肺炎,抵抗力比较弱,或者担心手术后抵抗力下降二次感染;另一方面,“阳康”回来的医护人员身体状态都差一些,工作也会慢一点。
总体来说,我感觉现在病人最多的地方还是急诊和重症监护室,因为发热门诊只能开咳嗽、退烧等口服药,能做的比较有限,情况严重的病人还是去急诊的比较多,26日路过看到急诊的人还是挺多的,同事说当天可能有690多个病人。
我了解到的,北京其他医院很多外科手术都停了,内科病房改成呼吸内科,增加床位,加大对危重症救治的支援。但其实危重症对医护的要求都比较高,跟发热门诊不一样,不是一般医护都能支援,呼吸机、ECMO(体外膜肺氧合,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)可能不少医护都不会使用。
现在很多医院的问题是,像床位这种硬件跟上了,但医护能力能否跟上呢?听说有的医院在做针对危重症病人救治的医护培训,这也是一个解决办法。我觉得对于重症高峰还没有来临的城市,医院可以把这类培训前置。
因为经常和海外的医护朋友交流经验,我还是想强调,各个社区应该努力发挥作用,不能把医院当作第一防线,这样医院压力非常大。现在关于新冠的相关知识已经很多了,比如什么情况居家,什么情况去医院都有,但还是有人不知道,社区就应该进行新冠的院前教育和科普,让大家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要去医院。
不然就像现在,有的人没有必要来医院,一方面占用医疗资源,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感染风险。而有的人又因为没有早点去医院,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延误了病情。
退烧药够,人手不够
12月26日
南昌大学二附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杨文龙
我平时是在感染性疾病科,疫情以来,一直负责发热门诊科的管理及临床救治工作。
2020年,我作为江西省援鄂医疗队的首批医疗队员,也参与过在武汉的救治工作,当时我主要担任管理病区的临时科室主任,以救治重症病人为主。
从我们当时的感受来看,面对新冠病毒原始毒株这样一种未知的疾病,最主要的情绪是恐慌,但经过不断地实践,了解了疾病的传播途径、致病机理、救治方法等,医护人员还是慢慢适应了当时的氛围。
自从12月7日“新十条”发布以来,尽管我们医院做了相对充足的工作准备,但实际情况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。
比如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科,作为院感防控的第一道关卡,当时从各个科室抽调了将近40位医生来支援,但仍没有想到的是:病人的增速非常快,平常我们医院两个院区的发热门诊每天大概是300人左右,但这段时间病人单日高峰可以达到1200人;其次则是没想到医护人员的感染率也能这么高,这段时间大概有六七成的医护人员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了。
患者及家属 图片来源:南昌大学二附院
不过,经过我们医院的调整,加大了对发热门诊科医护人员的支持,现在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轨。另外,我们医院采取AB班值班,每个班排4个医生,2个医生同时在岗,如果当班医生临时出现发热症状,后备医生也可以应急“顶上去”。在病人治疗上,我们医院规定每个诊室不超过5人,总体运行情况是比较良好的。
我们发热门诊科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全院的新冠患者“筛查分流”:对于普通的新冠患者,我们会安排到专门的诊室就诊,而对于可能存在心脏病、脑梗等并发症的患者,我们会将其分流到相应有隔离条件的心血管或神经内科就诊,如果发现重症患者则会安排到重症ICU抢救。
我本身由于一直呆在发热门诊,现在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又这么强,我大概在这个月中旬左右就感染过了新冠,21日我自测核酸已经转阴了。
医务人员整体的感染率大致在60%~70%,还有很多医护人员是无症状,虽然核酸呈阳性,还是继续在值班。此外,也有很多带病坚持工作的医护人员,像是发热门诊科有一位医生,在发热症状出现后,即便喉咙痛到连话都说不出来,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。
医护人员感染后,只要没有显著的症状,一般都是居家隔离几天休息,我们医院并没有硬性要求(医护人员感染新冠后多少天返岗),一般而言,奥密克戎是7天一个“周期”,但我们医护人员平均可能(感染后)两三天就返岗了,确实人手太紧张了。
从12月7日“新十条”发布以来,我们明显感觉到病人数量激增,医院人手不足。正如之前讲的,平时发热门诊可能就200~300个病人,但到了12月18日以后,每天都差不多有1100~1200人。
不过,这几天形势缓和了很多,差不多回落到了400~500人,很多病人一开始感染都比较恐慌,现在经过科普,大家也认识到可以通过居家休息、对症处理后好转,因此现在恐慌情绪就没有了。
目前,我们医院坚持国家卫健委“应收尽收”的原则,开放床位接近4000余张,医院也把资源更多投向了重症领域,ICU床位也超过500张,总体而言,医疗资源还是较为充足的。
在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科,退烧药一直是“管够”的。我们医院在退烧药管理上的举措是,普通门诊无法开出退烧药,必须到发热门诊来开,一次能开最多不超过5天的药量,有效避免了部分患者盲目囤药的情况。包括退烧药、止咳药、解热止痛的中成药等,我们医院并没有出现药品短缺的情况。
而在新冠抗病毒药物上,比如奈玛特韦、阿兹夫定、阿比多尔这三大类我们医院都有。但是奈玛特韦在医院里还是比较紧缺,并且普通门诊是开不到奈玛特韦的,我们一般将其用于住院的重症患者,而阿兹夫定和阿比多尔等国产抗病毒药物则是比较充足的。
我认为,在春节来临前,最大的挑战还没有真正到来。从我们医院发热门诊科救治的病例来看,九成以上还是成年人,老人及小孩只占很小一部分。一旦春节假期来临,病毒的流动性也会随着人员返乡而提高,未来医院将面临较大的治疗压力。
此外,重症患者的治疗也是医院面临的重大挑战,重症患者分为两种:一种是基础病引起的重症,第二种则是新冠病毒性肺炎本身引起的重症。
即便没有新冠病毒,每每到了这个季节,很多老人就会碰到如脑卒中、心脏病、心梗等基础病多发的情况,再加上新冠病毒的感染率提高,上述基础病的发病率也可能随之增加,这也是我们将医疗资源倾向重症患者的原因。
“阳”了,我们在线上继续接诊
12月26日
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黄申晖
我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,新冠病毒感染属于我们科的疾病,所以我们科在各个临床科室中算是比较有经验的,轻重症都是我们诊治的范畴,这几年与新冠相关的抗疫工作我们科也都参与其中。2020年初,我就在发热门诊支援,后来在厦门的几波疫情中也参与核酸采集、定点医院支援,今年4月份,又去了上海方舱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支援。
面对新冠疫情,医院既是被疫情冲击的最前线,又是防控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,因为这种特殊性,决定了我们需要更谨慎。目前厦门的情况每天变化很大,在放开之前,感染人数还不多,我们医院也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管理。对于医护人员,发热门诊做好严格防护,急诊科和呼吸科等重点科室要求戴N95口罩、面屏出诊,能有效防范一部分感染。
随着社会面感染人数不断增加,医院也根据上级要求和现实情况在不断调整要求。大概1周多前(12月19日左右)开始,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,医院也增加诊室,抽调各个科室医护人员支援。
药物方面,不管是退烧药还是新冠相关的中成药,刚开始所有医师都可以正常开处方,后来仅限于几个主要相关的科室才能开,再后来市面上的药店已经缺药,医院也把退热药拆盒化零按片供应,每个病人只开足够自己使用的几片,保障就诊人员不会缺药,也紧急补充了几款同类药品,目前还没有出现没药可用的情况。
其实对药品实行管控是对的,退烧药不能多吃,也不能长期吃,如果发烧超过3天,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退烧药开太多也没有意义,一般一盒退烧药一个家庭都不一定吃得完,现在医院对这些药进行管控,保证需要的人都能用得上。
大概也是1周多前,各个科室陆续出现阳性的病人和医务人员,因为提前做好防控布置,大家也都做了较好的防护,没有在短时间内全部感染,阴性的同事还继续坚守岗位,陆续出现的阳性同事可以先休息,症状好转再返岗,这样能维持医院的工作,也能给感染的医护人员适当的休息。目前国内流行的毒株大体上是近亲,“阳康”后回去工作几个月内再感染的概率应该很小。
根据一些疾控专家的预测,厦门应该还没有到感染高峰,可能会在这个月底或下个月初,未来可能还会出现较多病人。
从医疗资源来看,刚放开时,阳性病人按要求会转诊到厦门的定点医院治疗,不过很快定点医院床位也饱和了,12月25日,医院紧急成立了专门收治新冠阳性病人的大内科综合病区,并马上开工收治病人,而且还在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成立新的病区收治病人,各个临床科室也进行分区,划分阳性和阴性区,阴性阳性病人分开安排床位,减少交叉感染。虽说住院床位很紧张,但其实我们医院平时床位长期都很紧张,医院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协调。
总体来说,我们科室仍在相对正常地运转,阴性同事付出更多,“阳康”的医务人员逐渐返岗这样的状态,医院也在参考几个走在前面的城市的兄弟医院情况,及时调整防控政策。
很早之前,我们医院就开通了互联网医院,线上有发热门诊和各个专科门诊可以咨询,12月中旬,医院再次发通知鼓励医生利用班外时间接诊线上病人,我12月22日也“阳”了,开始居家休息,这5天我大概接诊了20多个线上病人,我们科有几个医生近1周都线上接诊了上百个病人。
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“沉默型缺氧”和肺炎的问题,我觉得不用太紧张,但也不能太放松。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,相比于既往的新冠毒株,现在出现肺炎的人会少很多,但对于老人、小孩或者有基础疾病的免疫相对低下的人,也有可能出现肺炎。
家里可以像备血压计一样,备个指夹式脉氧仪,便于观察老人、小孩的身体情况,正常人血氧饱和度应该在95%以上,测一下很直观。没有脉氧仪的话就靠观察,发烧超过3~5天,高烧持续不退,或者出现食欲差、精神萎靡,轻微活动就气喘、口唇发紫、说话断断续续没办法连成一句等等,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,以免出现肺部感染,因没有及时发现而延误治疗时机。
我比较担心的问题有两个:第一个是我们正在逐步放开入境管理,如果国内外的病毒差异比较大,会不会容易二次感染,以及以后会不会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导致再次感染的风险增大;第二个是在农村,很多人都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,而几个大城市的高峰都在过年前结束了,今年过年可能迎来返乡高峰,那么可能会给农村地区带来新的感染高峰。现在各大药企应该都扩大了产能,药物短缺的情况应该很快就会解决,但农村地区的医护人员、其他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可能很难改变,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,应该每天早晚都电话关心一下家里的老人,是否有不适,必要时劝老人家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最近听朋友说起有什么“神药”打一针就退烧,一针见效,我判断很可能是激素类药物,激素是一种很常见的基础药品,也是很好的药,但是医生都会很谨慎地使用,轻型和普通型新冠感染是不适合用激素的,可能会加重感染,可能会掩盖病情,也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等问题,大家不要寄希望于这种一针就好的“神药”,建议密切观察身体情况,有问题及时去医院。(每经记者赵李南对本文亦有贡献)
相关链接:疫情冲击下的县城医院:这场大考,没有替补